未来机器人研发人员正在调试机器人设备。本报记者孙大伟摄
深海作业难度颇高,每深一米都是新的尝试和考验,更何况从3500米到4000米,深度陡然增加了500米,即便是有了核心系统,机器人搭载的上万个零部件也需要重新规划,才能保证整机的协同性。
“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外部材料的耐压性能。”陶泽文说。更换了全新的钛合金材料,在打压罐里不断模拟深海压强,来回反复三次实验,敲定了最终的外部材料。
机器人完成水下作业任务,电和通讯信号的畅通尤为关键。为此,未来机器人自主研发了耐高压的光电复合缆线,在兼具承重的同时,还能高效输送电量和通讯信号;机器人主要服务于海洋环境调查、深海矿产资源调查等深海科考工作,面对复杂的深海环境,机器人还配备了灯光系统和三维声呐系统,提高探测的精准度……这些都是关键核心技术,也是机器人成功潜入4000米深海的保障。
“目前,包含深海4000米悬浮作业机器人外,我们还有1500米深海铺缆机器人等产品订单,总价值超过5亿元。”陶泽文说,今年企业在保证订单如期交付的基础上,将把发展重心转移到维保基地布局上,在长三角、珠三角、南海等地着手建设维保基地,做好服务端口,为水下机器人提供器件保养、更换以及下水前的联调测试,提高客户使用体验,同时以站点为依托增加服务性收入来源。